協會沿革

臺灣蠶業緣起

        據文獻記載,臺灣蠶業最早可追溯至明永曆15年間(西元1661年),鄭成功據守臺灣時從福建引進蠶種,獎勵農民飼育。臺灣蠶業發展至今已有350餘年歷史,在過去對於臺灣經濟繁榮與改善農民生活上,均有不可被忘懷與抹滅之貢獻。


協會成立

       民國60年間國際生絲需求增加,蠶繭供不應求,價格上漲,臺灣蠶業規模與出口規模大幅成長,因此於民國63年,由當時民營業者籌組成立中華民國蠶絲協會,以謀求國內蠶業發展及增進業者間之合作聯繫為目的,進行蠶桑品種引進,推廣育蠶繅絲技術之研究改良,促進業者產銷合作等各項業務。臺灣蠶業經歷黃金十年蓬勃發展,於民國69年達到最高峰,當年栽桑面積2,737公頃,蠶繭產量達1,824公噸。


拓展業務

         然而,民國70年因日本限制乾繭進口,又因巴西、大陸原料繭競銷,台灣桑園面積逐年下降,政府陸續協助蠶農廢耕,轉事其他生產。本會順應時代趨勢,將業務重心由輔導栽桑養蠶等勞力密集農業,拓展至協助業者行銷推廣高附加價值之蠶絲製品。民國77年,由財團法人台灣區蠶業發展基金會贊助、中華民國蠶絲協會註冊之「蠶絲製品專用標誌」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授權使用,作為台灣蠶絲製品品質的代表,至今陸續於各大知名百貨、大型展覽會場舉辦蠶絲商品推廣展售會,致力推廣蠶絲製品專用標誌,協助國內廠商拓銷蠶絲製品。


未來展望

         蠶業是一項具歷史與文化傳承之產業,對與人類生活文化演進史上,扮演極其重要角色。時至今日,本會仍致力於推廣民眾認識蠶絲高附加價值之優良特性、選購高品質蠶絲產品,推動國內蠶絲生物科技應用,復甦蠶桑產業與文化永續發展,協助業者拓銷海內外市場,與國內相關產官學研共謀臺灣蠶桑產業榮景。